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。房地產行業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,理應承擔新的任務。高質量發展在房地產行業最核心的表現是關注“人”。作為“人”,首先需要高質量的房子、高品質的建筑、舒適的生活環境。海通地產2022年即將成立30周年,站在第30年的起點上,如何理解“高質量”?怎樣才能實現“高質量”發展?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:
一、高質量的產品
“產品”是核心競爭力,產品質量的高低體現在細節上,做工精細,建材質量好,隔音效果好,防水不滲透,這就是高質量。小區綠化好,社區活動多,健身器材多,企業文化豐富,是高品質的體現。樣板區、示范區不能僅僅是用來博取眼球、吸引客戶的手段,要把樣板區、示范區變為通用區、標準區。高質量的產品需要高質量的理念,精益求精,追求完美,發揚“匠人”精神。企業應該以完美主義的態度來研發產品,力求每一款產品都震撼人心,讓客戶滿意。物業服務堅持“超越期望,服務創新生活”,把小區做成五個“中心”,即:物業服務中心、養老健康中心、兒童樂園中心、健身活動中心、便民服務中心。如果說建筑質量是硬件,那么物業服務就是軟件。高質量的服務體現在人文關懷、精神生活提升、生活品質的提高。
三、高質量的管理
管理要從細節做起,計劃管理、運營管理、成本管理、績效管理、人力資源管理、預算管理、資產管理。通過ERP管理軟件提高管理效率,提升運營效果。積極推行“集采”的采購制度,加強“績效”的鞭策制度;深度研究“成本領先戰略”。四、高質量的財務數據
不以規模論英雄!關注利潤和現金流。房地產企業不做“大而全”,而應該追求“小而精”。只有強身健骨,把肌肉鍛煉好,遇到行業的窗口期還好,如果遇到房地產嚴寒的冬季,公司依然有“棉襖”護暖。確保現金流,利潤有保障,以現金流作為基礎,穩住基本盤。高質量的財務數據體現在能夠實現有利潤的收入和有現金流的利潤。五、高質量的“人均畝產”
提高“人均畝產”本質上是提高“組織效能”。組織效能是反映組織管理投入與經營業績產出比例的管理指標,人效指標即每名員工的經營產出,如人均銷售金額、人均在建面積等;元效指標即每元管理費的經營產出,如元均效能、人均納稅金額。
企業實現高質量的“人均畝產”才能持續發展,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。

30年前,海通地產要解決的問題是生存,是發展。30年后,海通地產要解決的問題是質量,是增長,是有質量的增長。
聚焦山東區域,深耕區域城市。不做“撒胡椒面”的發展布局。選擇3-4個主要城市,集中“火力”深度研究市場,繼續深耕。在目前開發的城市上,做到有進有退;在拿地上,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;在資金投入上做到量入為出,而不能入不敷出。不追求大,要追求穩,不學西方“利用杠桿的力量”,學習稻盛和夫的“運用自有資金的能力”,有多少錢干多少錢的事,不做“十個鍋八個蓋”的超風險運營,量力而行,盡力而為。做利潤、現金流、適度杠桿均衡發展的“三好學生”。地產人的“工匠精神”就是親自上陣、提鍋上灶、一馬當先。地產人的“工匠精神”就是傾力專注、精益求精,容不得半點“假大空”,容不得粗放浮躁的作風。地產人的“工匠精神”就是嚴抓每一項質量風險,嚴守每一個進度節點,執行每一個管理動作。堅持精益求精,注重細節,追求完美和極致。四、靜下心來研究通病,解決“浮躁”“功利”心理
房地產的高質量發展,就是要解決見慣不怪的“質量通病”和“差不多先生”的風氣。打一個淺顯的比方,病就是病,滿口牙中只有一顆出了問題,它也是病。因為只要有一顆牙出了問題,其他所有好牙都不能正常發揮功能,甚至會發生全面病變,不正視會耽誤時間還去不掉病根,“質量通病”就是這樣的一種病根。必須治理與消滅。發展過程中存有短板實屬正常,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遇到的“陷阱”,房企務必去短板,鍛長板,建立長效發展機制,保持“兩個務必”,謹慎前行。
企業的靈魂在于人,人的靈魂在于文化。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,是“以人為本”的核心。海通地產堅持“重承諾,守信用,做有責任感的企業。”的核心價值觀,堅持“誠信筑基,行穩致遠”的經營理念,堅持規范、誠信、高效的經營之道,堅持簡單、透明、和諧的人際關系。堅守海通企業文化,把海通建設成基業長青的高品質企業。
潘石屹在《小的是美好的》的序中寫到,西方工業發展模式來自攀比和競爭,放大了人性中的貪婪和妒忌;甘地也說過一句話:“地球提供給我們的物質財富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求,但不足以滿足每個人的貪婪”。
這種模式下,無論財富如何快的增長,都不可能帶來持續的和平。這種模式衡量標準是GDP的增加,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平衡發展。文章的思路與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致的,也是與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相通的。
海通的高質量發展,任重道遠。唯有堅持,才能行穩致遠。